《悉达多》与《荒原狼》与黑塞,孤独、苦痛、和解、幽默以及现实
单就文字上而言,我更喜爱前者平和淡雅的风格,后者则更多地参杂哲学与心理分析。但因为我从中所感受到的精神是如此相通,如此浑然一体,我不想把这两本书分开来讲。
I. 孤独
《悉达多》与《荒原狼》,这两部以主人公命名的小说仿佛注定是孤独者的自陈。哈立的形单影只,源于精神的傲慢与自卑。他们迫切地渴望人生的暂不可解的问题的答案,但他们明白极致纯粹的答案甚至次一级的答案理应是不存在的,因此他们不能积极地去追求它,更不能理所当然地放弃它,于是他们进退两难,被迫处于饥渴的等待中,直到某一天,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处境,痛斥自己的愚钝,只得向着混沌中走去。再到某一天,他们失败了,他们本该知道这一点的,他们悔于自己的盲目。终有一天,他们意识到了这绝望的晕头转向,世界仿佛变成了各向同性的混沌,不再有什么味道了。他们或许是聪慧的,但一定和广大世人一样不清醒,他们时刻坚信自己当下的信念。
悉达多见山,荒原狼见海。前者选择踏上竹篮打水的苦修之路,后者选择用剃须刀自我终结。他们在沸腾的尘世里只能感到孑然一身的疏离感。这就是孤独。
II. 苦痛
就书的结构而言,悉达多、哈立走上的是摆脱痛苦之路。这种痛苦融入于每一行文字中,阅读时则潜入读者的心底做害:它是黑塞的痛苦,也是每个人的痛苦。我有个猜想,历史上每个人都必然要面对某种冲突,解决它就是人生的主线,生存也不过是本能。我认为,当下的“某种冲突”是个人精神与客观世界的冲突,我们即被囚禁在个人感性的旧框架下,在浪漫主义的不羁中蔑视一切;又超凡脱俗,拜倒于客观历史的绝对统治,怯懦而卑微。这样的剖析作证了上一节的观点,哈,也似乎是新浪漫主义的苦闷之源。
和解 & 幽默
悉达多成为樵夫,在水的力量里体会生活的宁静祥和,与一切心结和解。《悉达多》的开放式结尾暗示了在他最终的人生哲学里,生活不是一级又一级阶梯,而是一种循环往复的浑然天成。《悉达多》的灵感来源于黑塞接受精神治疗时了解的东方文化,这也是其中若干“无为而治”“上善若水”等人生观的根本来源。
而哈立的结局则更具戏剧性。他脱敏了曾不可接受的失败与堕落,学会了付之一笑,不再惴惴不安。人生仿佛是一部精彩绝伦的魔术剧,大家是来看戏的,你认真做什么?一切沉重,仿佛在文末的句号灰飞烟灭了。
真结局:浑浑噩噩的现实
然而,现实无法像这两部结构精巧的小说那样戛然而止。我们经常改变想法,觉“今是昨非”;总会为一个新的苦恼而烦闷;总会在一个不合时宜的日子离开。但我已经成为哈立了——你认真做什么?